汽车维权新问题 保障民生才是最关键
编辑:驾驶网 来源:驾驶网 2011-03-12 👁6544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直线上升,各类新维权问题也开始涌现。消费者的过度维权,甚至借着问题车向厂家漫天要价的情况开始显现。那么中国的汽车维权目前处于一个什么阶段,遇到了哪些新问题,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汽车行业在我国发展速度显著:继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跃居全球第一后,汽车保有量于近两年间不断攀升,去年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但随之而来的汽车纠纷也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在2010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中心受理的投诉中,汽车行业高居第三,总投诉量增幅为51.1%。由于汽车业涉及到包括消费者、汽车厂商、经销商在内的多方利益链条,纠纷领域牵扯较广,维权之路也因此坎坷。
据上海市消保委汽车行业相关专家介绍,与往年类似,汽车相关的投诉大部分还是集中在产品、维修质量及售后服务领域,但也由此引发新的维权问题。根据消费者协会去年的统计,汽车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动机异响、漏油、故障、机体破损等问题;利用无明码标价手段,针对紧俏车型临时加价销售;“以旧当新”,将包括事故车、维修车在内的“问题车”翻新后出售且不告知消费者;刹车、变速器等车辆技术隐患。
国家关于汽车质量缺少统一的法规,监督制度也难以跟上,导致了质量领域缺乏国家标准的规束,问题、隐患层出不穷。在销售方面,汽车销售商、保险公司和生产厂家实行一条龙捆绑式服务,其法律关系复杂,而消费者很难对所有风险考虑周全。
而一旦纠纷产生,销售方在消费者难以出具“证据”时存在推挡现象,对退货等要求百般阻挠,因此,举证成为现今车主维权的最大难题。一方面,将汽车送检面临繁琐的程序问题、长时间的纠缠和动辄数万的费用,而根据民事法律原则,送检无需厂商提供鉴定义务,这笔费用并非所有车主都能承受;另一方面,由于检验的技术手段有限、汽车配件质量没有统一国家标准,即使车主自愿送检,最后也未必能归咎责任在谁。而且,很多车的保养、维修记录是不提供的,这使举证难上加难。换言之,举证难导致了“汽车三包”迟迟未出台,由此造成的法规缺失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维权难度。
除此之外,解决慢也是车主维权道路上的又一大绊脚石。一般遇到车辆问题车主会先找4S店,但最终赔偿主体不是销售商,4S店会把“皮球”踢给厂家,厂家反过来又会找经销商的茬。销售商与生产商的沟通往往一波三折,屡经周折之后,4S店才最终将信息反馈给生产厂家。而即使进入诉讼程序,一般简易程序的民事诉讼需要3个月,普通程序则需6个月,往往消费者的耐心容易消磨殆尽,甚至最后放弃追究责任。
今年,在“消费与民主”年主题活动倡导下,上海市消协将进一步加强各单位间联系,及时调解消费者与经销商、厂家间的矛盾纠纷,营造良性链条与和谐消费环境。同时,市消协也建议广大车主有效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