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上演堆料竞赛,是荒诞的空中楼阁还是确有必要
但是,文飞一边吐槽内卷,一边自己却成了“卷王之王”。机甲龙在智能方面的堆料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激光雷达多达4颗,算力达到400TOPS。 整个2021年,很多智能电动车企业都在激光雷达和算力上疯狂堆料,情形之激烈,丝毫不输智能手机行业拼芯片、拼摄像头。 如今,激光雷达几乎成了高端智能电动车的标配,一颗、两颗都已经拿不出门了,像威马M7、阿维塔11激光雷达数量多达三颗,机甲龙更是高达四颗。 算力的比拼同样激烈,蔚来ET7、威马M7都搭载了四颗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高达1016TOPS。使用华为双MDC平台的阿维塔11和威马M7,算力也有400TOPS之多。相比之下,特斯拉HW3.0芯片144TOPS的算力简直不堪入目。 这样的军备竞赛到底有没有必要? 此外,激光雷达能够前置,软件能不能实现也打上大大的问号。上汽通用汽车工程师刘磊(化名)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激光雷达上车其实是车企在做硬件预埋,这意味着用户需要承担当一定的风险,如果车企在软件和算法跟不上,甚至是破产凉凉了,激光雷达就成了摆设。” 除了这些不可预知的风险,成本也是激光雷达方案普及需要面临的问题。相比之下,只需要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成本要低很多。埃隆·马斯克曾多次公开攻击激光雷达路线:“激光雷达又贵又笨重,傻瓜才用。”因此,特斯拉也坚持采用纯视觉路线,甚至在今年彻底取消了Model 3/Y的毫米波雷达。 刘磊也认识纯视觉方案才是自动驾驶的最终解:“激光雷达成本过高,未来几年相较于纯视觉方案存在劣势。而且人就是靠眼睛来开车的,算法也可以做到。” 早期的激光雷达市场,主要是不计成本的科技公司做自动驾驶测试车使用。谷歌、百度等巨头的无人车使用的激光雷达单价在8000-80000美元不等,一辆测试车单单装几颗激光雷达,成本足够买一辆豪华车。当然,近年来,激光雷达的成本不断降低,2019年,单颗成本已经下降到1000美元, 但这对整车制造来说依然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些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售价大多在30万元以上。 另外,消费者还要承担激光雷达带来的维修成本风险。像蔚来ET7这种设计在车顶的还好,小鹏的激光雷达都是安装在保险杠上,常见的追尾事故就很有可能导致雷达损坏,维修价格必然比普通追尾要贵得多。 难道激光雷达真的是车企割韭菜的镰刀,纯视觉才是真正的未来吗?这里就要说说二者在技术方面的区别了。感知摄像头完全依靠图片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虽然分辨率、清晰度很高,但在大雪、大雾这些极端天气,摄像头就成了瞎子。同时,摄像头对周围物体距离的感知能力较差,需要算法来判断物体的远近,距离越远的物体,识别准确率越差。而激光雷达通过点云数据可以准确判断周围环境的距离和深度信息,弥补摄像头的不足。也就是说,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相互融合可以提高环境信息的识别准确率和安全系数。 百度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沈逸飞(化名)表示:“纯视觉方案依赖非常高的数据量,这要求车企达到很大的销量规模才能做好算法。特斯拉一直在使用100多万车主不断积累的数据优化AutoPilot算法,喂养其纯视觉方案的数据量,这是其他车企难以企及的,国内车企更没有这样的条件。而使用融合方案,系统采集的环境信息更加丰富,得到的结果可信度更高,对后面的决策规划算法更友好,进而弥补算法的不足,降低开发难度。” 对于机甲龙车侧也加装激光雷达的设计,沈逸飞表示了赞同:“车辆换道是依赖侧向环境的,目前广泛使用的毫米波雷达虽然也可以做到,但返回的信息较少,激光雷达的感知信息更多,能够提高换道时的安全性。” 沈逸飞同样认为算力越高越好:“算力越高,系统识别和决策的准确率、可靠性越好,处理速度也越快。除非感知算法出现质的飞跃,可以十分高效地利用算力,否则算力的提升没有终点,目前我们还看不到清晰的边界。” 如此看来,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和特斯拉主张的纯视觉方案各有优势,那谁会成为自动驾驶的终极解决方案呢? 一位上海交通大学智能汽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告诉《新车新技术》:“没有谁更好,车企要根据自身情况对症下药。特斯拉坚持视觉算法是基于他们自身的销量优势,相比之下,大部分的车企更加适合融合方案。“ 国内某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技术总监也表示:“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自动驾驶的初衷是解放人力、提高安全性和交通效率。所以,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只要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就是好方案。” 最后说说我个人的看法,目前来看,L2级辅助驾驶已经能够显著提高安全性、降低驾驶疲劳,是非常值得购买的。而L3、L4都还是张大饼,激光雷达飞速降价,现阶段真的没有必要花高价去追求激光雷达这种空中楼阁,除非你不差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