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失海严重
近年中国房地产业兴旺,很多沿海城市都大力扩张版图,因为城市靠海土地的价值较高,动迁成本低,利用填海造地高价出售成为很多地方的重要收入来源。此外,城市化连带的海岸建设也占用不少海面:如跨海大桥等大型工程的建设、海运交通增加,设立禁止捕鱼航道等,便让很多渔民失去赖以为生的捕捞海域,加上海底生态被水利工程破坏引致渔获减产,令很多渔民沦为城市开发的牺牲品,掉进赤贫线生活困苦的弱势群体。这现象在渤海、黄海、山东、浙江等地区已经呈现几年,急需正面处理。
出台政策保障渔民生活
有见于此,一些地方政府便出台给“失海”、“失水”的渔民补偿的办法,规定对被收回水域滩涂使用权渔民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明确社会保障资金出资主体、额度、保障措施。因水域滩涂使用权收回退出养殖的渔民,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和就业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在同等条件下,使用水域滩涂的单位应当优先安排其就业等。无奈社会保障制度只能提供渔民维持最低的生活条件,也不是渔民希望赖以为生的长久方法。
渔民转业困难
常规的保障方法是让渔民转业,上岸投入社会服务,但实际上渔民世代在海上生活,就业技能狭窄,在船上还能施一技之长,加上很多年纪较大老渔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一旦离开海洋实在无法生活。而且渔民社会有很根深蒂固的生活文化,对大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强迫他们上岸工作,不如发展海上的产业,让渔民在熟识的水上环境下发展才是最好的办法。比如香港早期也有“疍家”居民,世代生活在船上,到岸上生活还是不习惯坐椅子,吃饭还是在地面(甲板)上,新一代的疍民还会选择海上货运等现代行业。
开发游艇港,保留渔民文化遗产
渔民社会有自己自古流传独特的文化,就如香港早期的疍民有自己的语系、歌曲、嫁娶、习俗、菜谱等。驰名的“避风塘炒辣螃蟹”就是香港渔民流传给我们的美食文化遗产。在城市规划上应该保留渔村,大力发展水上产业才能维持渔民社会的凝聚力,老码头及简朴的渔村都是富有历史背景、可再生的设计题材!
政府完全能借用游艇港的发展化腐朽为神奇,将破旧的水岸地区改造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旅游景点。当地老百姓也能从游艇经济中得益,比如失海的渔民,经过培训能在游艇上找到合适的工作。三十年前我在香港铜锣湾避风塘认识一个水上家庭,一家五口蜗居在小木船上,生活艰苦,为游艇会的船只做保洁、加油、摺帆等劳动工作,然而一家人群策群力,加上游艇数量每年递增,经历十年时间便脱贫进入小康,上岸安居置业,至今他们一家人还在铜锣湾避风塘干着同样的工作,过着稳定的生活。
发展游艇港带动巨大产业链
国外城市规划经常利用游艇港作为催化剂,引进游艇产业链后连锁的经济效益便接踵而来,旅游业、房地产业等是跟着游艇港发展的行业,但其经济价值远超过游艇港本身。据英国有关游艇港经济贡献报告称,被游艇港带动的巨大产业链,其经济效益达到游艇港本身经济效益的7倍。这巨大的产业链也相对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游艇港最大的经济价值不在游艇本身,而在其巨大的产业链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游艇港是由建筑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造船业、修船业、化工业、铸造业、五金业、服务业、保险业、渔业、制造业…等串起的一个巨大产业链的载体。
发展游艇业为失海渔民打开光明出路
游艇港周边一般集聚起大量中小型企业,如旅行社、保险、验船师、游艇租赁、干泊位、修船、培训、船上用品店、二手船销售、艺术、纪念品、摄影、餐饮娱乐等。它们大部分都是地区性的小企业,由当地小老板投资及管理,所以游艇业带来的利润都能保留在当地经济体系中运转。而据英国相关调查显示,游艇业连带产业链的就业人数是其本身雇用人员的12倍。因此,发展游艇港对解决失海渔民就业问题十分有帮助。失海渔民是一个急需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发展游艇港正好吸纳这方面的劳动力,用上渔民丰富的海上经验,让世代与大海打交道的渔民有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出路。